近几年来,很多民营企业在持续和大规模增长后,都在做同样的一件事,那就是思考、实践着与社会的和解,通过公益、慈善的方式来达成与社会的良性互动,获取在中国社会持续增长的深层次的支持和发展的土壤。
在通向公益、慈善的道路上,我发现有两种明显不同的做法,一种是以陈光标为标志的传统慈善,就是以现金发放去行善,然后高调宣传,这种情况多数是基于个人的道德觉悟。另外一种是以阿拉善生态协会为代表的一些企业家组成的现代公益组织、私募基金会,以及壹基金这样的公募基金会。它们是由企业家直接参与建立的现代公益组织,这方面的实践对于构造未来的公民社会、使中国的社会改革纳入健康轨道是一种基础性的制度安排和长远的推动力量。
无论是采取高调的基于传统道德的慈善和专业的现代理性的公益事业,都对民企未来的发展以及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要真正达成这一目标,还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做公益慈善也要强化治理结构,这和盈利事业有异曲同工之处。如果公益组织变成了少数个人甚至家族的钱口袋,成为税务处理的一种通道、现金流转的地洞和关联交易的避风港,即寻租的另一个代名词,就会使公益和慈善成为社会发展的负面信息、负面要素。公益组织同样需要建立自己的价值观、使命、公益战略、公益团队和项目,要接受外部有效的监督,同时形成内在的道德自律。
其二,公益组织需要专业化,其中首要的是人才的专业化。要是没有专业人才,公益组织就不可能有专业能力,就不能发挥很好的作用。既包括不同的公益组织和慈善机构自身的专业化,也包括内部项目和运作过程的专业化,还有人才的专业化、管理的专业化。所谓公益基金各自的专业化,就是要形成公益基金差异化的竞争和差异化的服务。比如说有的公益基金专门侧重于水,有的公益基金侧重于土壤,有的公益基金侧重于儿童教育等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
其三,公益组织在专业化的同时,更要强调独立性。它一旦建立起来,既要独立于政府,也要独立于捐款人、企业,否则它就会变成被媒体和民众批评的一个目标。有些企业在建立了公益组织之后,不注意它的独立性,所有的人都是由企业派去,做的事情跟企业有很多关联性,资金的运用也都是听命于企业领导人,这样的结果就会让大家怀疑其公益和动机,效果会适得其反。
公益战略和公司战略最好的互动关系就是“貌离神合”的关系:在专业领域里,在公益和盈利事业之间,应该有一条非常明确的鸿沟,必须把公益的项目和盈利的业务截然分开,不能有任何搭界的地方,这就叫貌离;但是又要神合,那就是在价值观、人文追求、精神理念和目标人群方面等精神层面尽量形成交集甚至保持一致。
来源:《才富》作者:冯仑 |